Blog > 生活 : : 有感而發 > 後現代青年

後現代青年

2006.09.07 | No Comments

繼昨天看到有一名英皇學生跳樓自殺後,今天又有一名沙田學生跳樓身亡。然後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新名詞--「後現代青年」。

為什麼現今的青年包括我自己都如此脆弱?然後又在網上再想看看「後現代青年」這名詞的意思時看到今天太陽報的文章︰

身為學生竟學死 未報親恩傷親心
(太陽) 09月 07日 星期四
【太陽報專訊】開學不足一星期,繼一名英皇中三重讀生跳樓身亡之後,沙田乙明再有一名十七歲女學生跳樓自殺,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。自古有云「千古艱難惟一死」,但這些年輕人竟視死如歸,對生命毫不愛惜,實在令人有無限的感慨!

每逢發生這樣的不幸,必然有心理學家出來分析一番,學校也會由心理學家及社工進行心理輔導,這些事後諸葛亮相信作用不大。坦白說,如果我們能憑心理輔導去改變一個人的心態,建立一個人的信心,那這個人不應叫心理學家而應叫生神仙。現代社會由於太重視這些專家,反而令我們忽略了社會上的實際問題以及對年輕人的實際鍛煉,以致年輕人的心靈愈來愈脆弱,所以,我們應該以更為現實的態度去重建年輕人的內心世界。

我們認為,一個人的意志並非一朝一夕形成,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,所以,心理輔導不能在產生問題後才開始,而應該從小形成。政府應該從幼稚園開始,硬性規定向所有人灌輸一套健康的人生觀念,讓他們明白社會現實,接受艱苦的鍛煉,讓他們像進入了人生的少林寺,從小練就一身足以抵擋風雨的硬橋硬馬。

此外,由於整個社會過分強調知識的地位,似乎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社會上就沒有前途可言,令絕大部分的家長和父母盲目要求自己的兒女取得好成績,而完全忽略了每個人不同的資質和特性。坦白說,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唸好書,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高等教育,有些人天生不是讀書的材料,硬逼他們讀書,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和他們寶貴的時間,而且讓讀書成為他們最沉重的包袱和殘酷的刑罰。所以,政府應該考慮除了普通中學之外,開設其他專業訓練學校,如烹飪、汽車修理、航海、美容、調酒、侍應,甚至包括殯儀等冷門行業,以取代部分專為上大學而設的高中教育,這才能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,也可以讓學生及家長有更多的選擇,以免他們認為除了讀書之外別無出路,做不成學生便只有學死!

此外,我們愈來愈覺得,中國人的社會和西方社會始終有所不同,前者有大家庭的傳統,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長期互相依附的,而西方社會習慣了子女成人之後便應該獨立。所以,我們不該在教育、家庭倫理以及人際關係方面,樣樣都以西方國家的標準作為我們的標準,我們應該盡快設計一套適合中國人社會的制度,去解決現存的問題。新加坡(相關新聞 – 網站)多年前已發現,惟有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才能維繫家庭的完整,故二十年前他們已經開始提倡敬老扶幼的風氣和倫理教育,所以,今日新加坡的社會問題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困擾。如果香港繼續在這方面麻木不仁,社會問題只會愈來愈多,即使窮整個社會之力,也無法終止社會悲劇的上演!

現在,社會上有一種趨勢,那就是上一代對下一代愈來愈關切,下一代對上一代卻愈來愈冷漠。若我們不能令下一代認識回饋的責任,兩代之間的親情不能達致平衡,整個社會就會永遠處於病態之中。惟有讓下一代能認識「誰憐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」的深遠意義,我們的社會才可能出現一個陽光普照、綠草如茵的美麗景象!

老實說,不太喜歡那個報章的標題。雖然傳媒每天都有提供了一些算是不錯的方案去告訴社會,家長,學生社會究竟為何變得如此荒謬,但老實說,很多時大家都是一笑置之,看完後,又繼續那種單一的生活。說實在的,我很同情昨天那名英皇生,他那種被自卑心殺死的感覺,我一樣有著過,唯一可喜的是我今天仍未死,這可能多得輔導和神的啟示,因為自殺上不了天堂,我也沒勇氣去死,很可笑,我會覺得自己比那些沒死的人更沒勇氣,只是走上另一極端,變成一個「電車女」。

有人說分數不是一切,但究竟當初是誰告訴年青人分數是一切呢?有人說很多年青人對自己不負責任,那灌輸了分數是一切這套風氣的上一輩責任又存在嗎?我不是想追究責任屬誰,因為本來就是雙方都有責。

還有早前的陳易希事件,陳易希打破傳統能提前入大學,他在會考卻沒考上十四分,大家就不停向他作批評,有傳媒批評現在學生心胸狹窄,其實學生為何會變成這樣?以我同樣都心胸極度狹窄的人來說都是因為輸在自卑,大家以十四分來建立自己的地位,所以出現了變革時很多人都接受不了。

其實女王的教室這套戲講出了日本現在教育的問題,現象跟香港都類似,但香港卻不曾拍到類似的劇集,無記也永遠只會拍他受阿豬媽歡迎的肥皂劇。有時慨嘆香港傳媒還有教化作用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